丞相的確在靜養(yǎng)身體了。
自從褒斜谷退兵歸漢中郡后,便住在了諸葛喬在漢中置下的別院。
不僅將諸多權(quán)柄歸還于廟堂與地方,還將督促北伐各部將士演武與戒備防御等事,悉數(shù)交給了魏延以及吳懿等人,自身幾不過問。
且還作了書信,讓妻黃氏帶著已堪長途跋涉的諸葛瞻與諸葛攀來漢中小住些時日。
或是說,與家小相聚乃人之常情。
但北伐以來不曾歸去成都、已然不識子孫模樣的丞相,竟然有了含飴弄孫的心思,自是足以說明他委實有心靜養(yǎng)了。
其中,有個小插曲。
遂了相府釋權(quán)之表后,天子劉禪還與諸公共議,欲錄丞相多年之功實封邑兩千戶,且從中分出五百戶給諸葛喬封侯。
此舉看似不足為奇,丞相乃百官之首,已升無可遷,便增食邑以犒功嘛。
但在大漢卻是不一樣。
隨先帝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老臣,多是棄家業(yè)相隨者,鮮有巴蜀人士。
是故先帝定蜀以后,功臣多是授官予權(quán)、以畫田畝起宅院嘉勉之,封侯者幾無食邑。
丞相執(zhí)國后南征北伐,以大漢僅有一州之地,地小民寡且編入軍籍極多,難為實封食邑之賞,對封侯者同樣秉持著此策。除了鄭璞、姜維等個別擁有二三百戶食邑外,其余人皆畫地而不食邑。
如今天子劉禪與朝臣共議欲實封丞相食邑,不管丞相實乃功勞卓著,亦難改此是不世殊榮。
自然,此議丞相固辭不受。
天子與其他朝臣頻頻作書勸之,丞相這才謝恩而領(lǐng)。
但以不可與眾將殊為由,僅是接受了五百戶的食邑,且駁回分戶封諸葛喬為侯。
蓋因在丞相心中,過繼的諸葛喬就是嗣爵的嫡子。既然諸葛喬不臨軍陣、不能自己憑借戰(zhàn)功封侯,日后就應(yīng)該嗣丞相武鄉(xiāng)侯的爵位。
現(xiàn)在分戶封之,并不合理法。
如果天子執(zhí)意恩蔭爵,那就待自己身故后再分戶封諸葛瞻為侯罷。
對此,天子自是拗不過丞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