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三千余名清騎高舉著長弓和各式的兵器怪叫著向青州軍撲去的時候,一連串的呼嘯聲從空中劃過,一顆顆圓乎乎的炮彈從明軍大營的方向飛來,它們越過了青州軍的頭頂,向著清軍的方向飛去。
緊接著,一連串的爆炸聲在正沖著青州軍沖鋒的清騎中響起,巨大的轟鳴聲將清軍的戰(zhàn)馬嚇得四處亂竄,強烈的沖擊波伴隨著四處飛濺的彈片在四處肆虐。
鋒利的彈片在巨大動能的推動下飛快的插進了清軍那裹著厚厚戰(zhàn)甲的身體里,在一聲聲爆炸聲中,許多戰(zhàn)馬悲鳴著倒在地上,隨著而來的就是清兵們的四處滾落在地上。
一時間,清兵的慘叫聲伴隨著戰(zhàn)馬的悲鳴成了戰(zhàn)場上的主旋律。
“火.......炮!”
看著無數(shù)大清的勇士和戰(zhàn)馬在一團團赤色的火焰中倒下,多鐸的心就像是被刀絞般痛徹,這些可不是蒙八旗或是漢八旗那些炮火,而是鑲白旗的精銳啊,無論是死傷任何一個都是多鐸不愿意看到的。
這一輪的炮擊將雙方所有人都驚呆了,炮火支援、炮火掩護這個詞語在這個時代并沒有發(fā)生,“火炮是戰(zhàn)爭之神”這句諺語也還沒人提出來,人們對于火炮的了解只限于用它來打破堅固的城墻或者是用它巨大的爆炸聲用來威懾敵人的軍心這樣膚淺的運用。
但是龐剛卻不會,來自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他清楚的記得,所謂火炮就是一種利用火藥燃氣壓力等能源拋射彈丸,口徑等于和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擊武器,它是一種面殺傷的武器,可以說它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戰(zhàn)爭的方式。
它不僅可以迎來摧毀敵人堅固的要塞和堡壘,還可以迎來掩護步兵,是的,就是掩護步兵。
當龐剛決定要主動出擊救回那些百姓的時候他就考慮到了會遭到清軍突然襲擊的可能性。他很清楚的知道,清軍既然擺出了一副驅(qū)逐百姓作為炮灰的架勢,自然不可能任由明軍出來將百姓劫走,肯定會出來搗亂的。
如何能救回百姓后安全的返回大營,龐剛也想過了幾個法子,但都不合適,最后他還是決定動用炮火支援這個以前從來沒試過的辦法。
炮火支援這個詞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那是耳熟能詳?shù)氖?,但是對于崇禎年間的軍人來說別說聽說了。就連想都不敢想。此時的軍人對于火炮的運用還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比方說,明軍中就規(guī)定,開炮的時候,火炮的位置一定要在軍隊的最前方,為的就是生怕火炮傷著自己人。這個規(guī)定不但是在明朝,就是在清朝那也是通用,從來沒有人想過要把火炮放置在步兵的后面,用火炮對步兵給予炮火支援。
但是龐剛就敢,在他看來火炮給步兵以炮火支援那本來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沒有什么好疑問的。因此,龐剛在出發(fā)之前就給炮營游擊董國下了一道命令,若是他們遇到了清兵的追擊不能脫身的時候,就用炮火給予支援。
董國這個炮營游擊當時也被龐剛這個大膽的想法給鎮(zhèn)住了。不過這家伙也是膽大包天,雖然它從未用火炮對步卒進行過炮火支援,但這在理論上是完全行得通的,于是這才發(fā)生了剛才的那一幕。
在三十部署在北面的三十六門拿破侖十二磅炮的轟擊下,緊跟在清華走軍后面的清騎遭到了突如其來的打擊,在這種鋪天蓋地的打擊下,清軍騎兵的攻勢被瓦解了,從未聽到過炮聲的戰(zhàn)馬被巨大的轟鳴聲嚇得四散而逃,不時有戰(zhàn)馬或騎士被紛飛的彈片擊中跌倒在地。
看著不斷飛過頭頂?shù)呐趶棥}媱偟氖中睦镆踩际抢浜?。如果有一發(fā)炮彈落到自己的旁邊,那樂子可就大了。不過好在董國這家伙還算是給他爭氣,沒有出漏子,炮彈依然越過他們的頭頂相繼落在了清軍的陣營中。
看著前面的清軍亂成了一團,龐剛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他將掛在脖子上的尖哨放進嘴里,用力的吹了起來。
“嗶嗶嗶.........”
三聲尖銳的哨聲頓時響起,對于青州軍來說這是開火的命令,這哨聲是如此的尖銳,即便是猛烈的爆炸聲也不能掩蓋它的聲音。
“第一排,開火!”
“砰砰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