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二月,牂牁平夷縣。
城外的矮丘緩坡之上,人聲鼎沸。
褪去甲胄的士卒及黎庶青壯,賣力揮鋤,將矮丘刨平,洞開溝渠,以及夯實田埂。
而老邁者及婦人,有的躬腰于山林中,揮短刃掃割草煙;有的俯首于田地,細(xì)細(xì)將稻種呵護(hù)入土壤內(nèi)。
最開心的,當(dāng)屬稚童們。
三五成群,嘻嘻鬧鬧,合力抱著一大堆斷草,從山林?jǐn)y來漚肥處后,都會被守在此處的甲士,獎勵一小把蒸好的麥粒。
麥粒有些硬,聞著略含清香,頗有嚼勁。
你一顆,我一顆,他一顆,彼此輪流分食,扔入嘴里慢慢嚼著,總會忍不住眉目彎彎。
雖然往來幾次,便分沒了,但稚童們滿足的歡笑卻是沒停過。
不僅是南中無麥,他們嘗得新奇,更因為從未有官吏或大戶等貴人,會給予他們這些土人蠻夷小兒恩惠。
唯獨(dú)那位,每日都在矮丘四周走動的鄭郎君。
聽阿父說,他曾經(jīng)擊敗了挨千刀的朱褒,還制定了勞作就能領(lǐng)到口糧的制度,是一家的救命恩人,遇到了一定要行禮致謝。
而阿母說,家中被木頭圈囚起來的稚豕,是他令人送來的。
等養(yǎng)大了,就能殺了吃肉,或者去換錢扯幾丈布匹歸來,給自己作新衣裳。
因而,見到鄭郎君了,要記得笑著問安。
懵懂的小兒,對致謝和問安的區(qū)別,并不是分得很清楚。
但他們都知道,最近的時日有吃有喝,那些長得很壯的兵卒,也沒有搶東西或者燒房屋。這樣的生活,讓他們覺得很快樂,已經(jīng)不再思念從前那個山坳里的家了。
頻頻行走于矮丘緩坡的鄭璞,亦覺得如此生活,
他近些時日,都巡視小吏督促士卒及黎庶開辟梯田,以及竭盡所能,讓這些黎庶從骨子里感受朝廷的仁義。
并非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嘴上道理。
乃是想借著口口相傳,瓦解牂牁郡各縣蠻夷對朱褒的擁護(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