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右扶風,在黎庶的口口相傳中,亦被稱為周原(塬)。
蓋因這里就是傳承近八百年周王朝的發(fā)源地。
這片夾在隴東(安定郡)山地與秦嶺山脈之間的黃土塬,南北縱深約莫50(漢)里,雖地勢不乏溝壑縱橫,但呈桌狀臺地頂部卻可以讓黎庶聚落而居、農(nóng)耕畜牧。
如若分得再細一些,乃是以貫穿而過的渭水分南北。
北原地勢廣闊,鮮有山洪、地動等災害侵擾,故而多被黎庶聚集。司馬懿任職雍涼都督后,開辟的成國渠與推行軍屯與民田皆坐落在北原。
南原則荒涼得多了。
源于渭水幾乎貼著秦嶺山脈東去的干系,受山脈連綿的影響南原地勢狹窄且陡峭,并不具備大舉屯田的基礎。
不過,事情沒有絕對。
如五丈原便是適宜屯田之處。
連通關中與漢中的秦嶺谷道,都是被水流沖擊出來的天然道路。
褒斜谷亦不例外。
但它的特殊之處,乃是在秦嶺北麓的出口有兩個。
一乃可直抵昔日董卓筑郿塢之處的斜水(石頭河、入關中后又名武功水)口,另一是可至陳倉城的馬尾河口(綏陽小谷)?!咀?】
而被這兩個河口夾在中間的黃土塬,就是五丈原。
水源充足與被河流沖擊出來的積扇土壤素可稱為沃土,故而五丈原適宜屯田亦不奇怪了。
事實上,魏軍確實在五丈原設立了不少屯田。
倒不是司馬懿智短,看不到在五丈原設立屯田會被漢軍侵奪的危險。
而是那時漢軍正攻伐著涼州,略有戰(zhàn)略眼光之人都能預判得到,以漢軍的國力與戰(zhàn)爭底蘊,即使順利占據(jù)了涼州亦無有余力進軍關中。
況且,褒斜谷全長約莫三百五十(漢)里。
對比搶刈五丈原屯田之麥所得,勞師動眾跋涉谷道出兵的損耗更眾。
若漢軍為之乃是得不償失、令人貽笑大方。類似這樣的相互損耗,司馬懿并不介意,甚至是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