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再次來信,并沒有額外叮囑鄧艾什么。
而是倏然想起了如今的鄧艾部對比河西漢軍而言,騎兵偏弱且太少了。
大漠、草原本就是以騎稱雄之地,且出于對鄭璞的忌憚、覺得現(xiàn)今鄧艾難于匹敵,故而他便想了個法子將這劣勢盡可能的彌補一二。
乃是以軍械作為交換,讓南匈奴劉豹部勻出一千游騎為魏國征戰(zhàn)一年的時間。
無需擔(dān)憂劉豹會尋借口回絕此提議。
自柯比能被誅殺后,北方鮮卑各部強者遠遁漠北、弱者降伏魏國或依附其他部落,從遼西至河套的草原出現(xiàn)了權(quán)利真空。哪怕是魏國收復(fù)雁門郡北部、復(fù)置了云中與五原以及朔方郡都無法填補這片空白。
無他,魏國并沒有在這些郡縣大舉屯兵以及遷民戍邊,郡府的影響力很弱。
故而但凡有些實力或野心的部落都在忙著搶奪牧場、攻弱兼昧,
劉豹亦然如此。
抑或者說,他先前不吝族眾性命助魏國征伐,為的就是得到魏國能冊封他為大單于——有了名義的正統(tǒng)性,不僅被兼并的部落會更加順從,就連各郡縣的官府都會對他偏袒一二。
且他部落所棲居在朔方郡屠申澤,一直都是漠北游牧部落垂涎三尺的牧場,為了自身的安危,他亦會積極整頓軍備。
再者,司馬懿這個做法,并不會給鄧艾帶來糧秣不足之困。
游牧部落作戰(zhàn)都是驅(qū)趕牛羊在后、就地放牧而食,鄧艾只需要將先前屠戮的雜胡部落的棲息牧場畫給南匈奴游騎就好了!
反正,這一千游騎是劉豹暫時借給鄧艾的,并非是就此入了魏國的軍籍。
大不了再多給點軍械便是了。
此外,司馬懿在書信的末尾,還著墨了幾句閑話。
如江東因去歲三郡叛亂的干系,今歲不會再興兵犯淮南。
而雒陽廟堂源于去歲中原腹心之地遭大水,故而天子曹叡亦不會有興兵奪回合肥新城的心思,讓鄧艾無需憂慮其他。
這幾句閑筆,看似與賀蘭山的戰(zhàn)事無關(guān),但鄧艾看罷便了然其意。
蓋因司馬懿上封書信中,便讓他如若戰(zhàn)事不順,便遣人前去高平城請胡遵支援。
依著常理,鄧艾接到書信后就應(yīng)該先去書信與胡遵,大致將自身的守御部署以及兵力調(diào)度告知,以備事有萬一時,胡遵也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恰當(dāng)增援部署。